
广南县检察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立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,深刻把握县域生态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,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系统性、创新性融入生态保护全链条,以“检察蓝”的忠诚履职,精心守护着广南这幅生机盎然的“只此青绿”江山图,为“美丽中国”建设贡献坚实的法治力量。
聚焦痛点,机制创新破局:从“破坏者”到“守护人”
广南地域广袤、森林覆盖率高,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、季节性火灾频发、生态破坏风险并存,成为绿色发展路上的隐忧。广南县检察院精准把脉,以问题为导向,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效能。面对失火类等破坏森林资源犯罪,突破传统思维,探索建立“行政机关参与磋商+镇村两级参与监督的‘以劳代偿’生态损害赔偿”新模式。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,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损害人,不再简单“一罚了之”,而是创新适用“劳务代偿”——责令其通过参与护林防火宣传、植树造林、巡山护林等生态修复劳动,折抵赔偿费用。这一机制,将冰冷的法律惩戒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态修复实践,让资源“破坏者”转变为生态“守护人”,实现了惩治犯罪、修复生态、教育警示、节约司法资源的“多赢”,深刻诠释了法治原则下情理法的有机统一。

协同共治,凝聚合力:织密生态保护“立体网”
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、监督协调难、鉴定评估难等问题曾制约着保护效能。县检察院以目标为引领,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公益保护大格局。

拓宽线索渠道,对内强化各业务部门协作,深挖案件线索;对外依托“益心为公”检察云平台,广泛发动志愿者的联动帮扶作用,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处遁形。打通协作壁垒,主动加强与生态环境、林草、水务、自然资源、财政等职能部门的常态化对接与协商议事,在生态损害赔偿磋商、修复方案制定与执行、环境污染监测评估等关键环节,建立信息共享、线索移送、专业支持、联合行动的顺畅机制。由此,形成了以检察机关为主导、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为基础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补充的“检察+行政+N”公益诉讼协同治理模式,显著扩大了生态保护“朋友圈”,织就了一张覆盖森林、水源、耕地、矿产、大气等多维度的立体防护网。机制运行以来,合力推动解决涉林问题6个,助力修复林地300余亩、复垦耕地100余亩;解决涉水突出问题7个,督促清理河道20余公里,整治非法取水点6处,推动珠江流域(广南段)水环境治理专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。
闭环管理,彰显刚性:让检察建议“长出牙齿”

行政公益诉讼一直秉持“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”的理念,但“纸面整改”“反弹回潮”曾让监督效果打折扣。如何确保检察建议落地生根、形成闭环,成为检验监督刚性的关键。县检察院以结果为导向,将“跟踪问效”机制推向纵深。2024年,县检察院主动向县委专题汇报检察建议工作,县委高度重视,并要求县委办、县政府办要督促跟进检察建议的提出、落实和反馈情况,推动形成闭环管理。将检察建议落实纳入党委政府督办体系,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工作合力。有效打通了检察建议从“文来文往”到“真抓实干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“检察蓝”守护“生态绿”构筑了坚强的制度后盾,显著提升了法律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。
守护青绿,泽被民生: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石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。近两年来,县检察院共办理各类公益诉讼案件113件,其中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案件达33件,占公益诉讼案件29.2%,覆盖森林资源、水资源与水生态、矿产资源、大气环境、高标准农田管护等领域。每一份检察建议,每一次诉讼监督,每一片修复的林地,每一段清澈的河流,都在默默守护着广南人民的“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”。检察履职的高质效,不仅是对生态本底的呵护,更是对“美丽中国·最佳国际休闲旅游城市”“中国最美原生态康养旅游县”“中国天然氧吧”“2024年度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县”等金字招牌最坚实的支撑。广南检察以公益诉讼为笔,饱蘸法治与担当的浓墨,在云岭大地上奋力书写着守护绿水青山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,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贡献着不可替代的检察力量。